<<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所以叫了蕾絲邊應召>>永田カビ
步伐蹣跚的年輕生命
By 阿里 ( 舉足輕如鴻毛的人文類小雜工)
 
這本書實際重量很輕,份量不多,很快就可以讀完。
我卻陷入沉思,這本書敘述的是現在年輕世代的沉重包袱跟自我掙扎,有些自我幽默、也有些是反省分析,每一刻都是刀刀見骨的生命歷程。
很顯然,主角在各種正常定義裡必然會被貼上「有病的」、「有問題的」的標籤,自述的歷史裡面,主角跟那麼多的生理及心理症狀掙扎-自殘、厭食又陷入恐慌中暴食、憂鬱,主角從來不懂得珍惜自己,或者說,生活從來沒有給他珍惜自己的餘裕。而太多人看著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主角,就用一句「懶惰」帶過,不知道他內心之海正在經歷暴風雨,光是維持呼吸就很困難。
 
主角拼命打工想要證明自己,但那些短期工永遠不是父母期望中的「正職」跟「穩定」,即使好不容易賺來的錢想給父母當作一個「被需要」渴望的出口,卻被父母溫柔地婉拒了。我覺得最痛的是那句話:「等你找到正職再給家裡錢。」不想要女兒給錢的話或擔心女兒就直接拒絕,沒有附加這句話就好了。
我讀到這段時,我在心裡叨唸。可惜沒有,現實世界的家庭嘛,這是「理所當然」的義務……真恐怖。
 
這句話雖然是一個來自父母的期許,不管我如何試圖詮釋,無法迴避隱性的強大重量壓在心頭:綁住自己的鎖鏈就是「父母的期望」,自身已經內化成一具傀儡「討好父母的乖小孩」。父母望女成鳳的期望坐落在日本年輕世代面臨的就業困境中,絕對不是助力,我似乎看到主角在溺水中拼命掙扎,而每一個人心裏面大概都有跟主角一樣一個「討好父母的乖小孩」。
我想台灣的年輕世代也應該心有戚戚焉,即使我真心希望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如此悲哀。(放牛吃草型的父母還是有的,但這個對話的對象顯然不是你們。)
一個假命題:如果當漫畫家(填入各種夢想職業)就是個穩定的正職,可以好好地、安心地投入創作,而且是完全符合父母的期待,那就太好了!
(然而,現實沒有那麼完美。)
 
工作曾是寄託也曾是出口,但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即使是短期,沒有保障沒有福利,也是要求一定的工作表現(KPI這三個字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
一直勉強自己到精神承受力的極限,最後引發大爆發,也就是憂鬱發作-被資本社會開除是「理所當然(!)」,主角顯然不是合格的社會零件。
然後,陷入恐慌焦慮的主角就從這個追求資本的社會懸崖上掉下去了。
值得一提,雖然書裡面只是輕輕帶過,但主角從大學退學的時候,想必也是一番風暴。
大概是隔絕在記憶之外的地獄,還好,他用生命的毅力活下來了。
 
現代家庭的失能(緣木求魚?)
 
所以,我們先暫時回到家庭-現代人對家的想像是甚麼?
我先偷偷借用一點Marxism,把家定義成「離開工作後提供各種服務使勞工得以恢復精神及體力的場域。」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論述,都是在描述現代家庭因為做不到上述定義而「失能」的現象,但很多所謂應對措施都淪為喊喊口號,實際上協助作用不大(又或者說-這個社會結構的得利者會不會願意分享資源去解決這種社會問題就是--*乾笑*)。能提供各階級勞工這種恢復服務的家庭,通常掌握的資源比較豐富一些(應都是中產階級以上,並不是所有的人家裡都有基金會)。或者,反過來想,家庭也許就是承擔不了這些重擔,特別是因應現代社會的型態已經徹底原子化的家庭,風險承擔力小到可能只要其中一個經濟來源出事,這個家就破裂了。
而中下階級就是承受這種衝擊最大,當家裡的經濟來源提供者都是barely staying alive的高壓力工作(例:高工時或者更糟的零碎工時又低薪),這種情況再套上世代矛盾-祖、父母那代看不到年輕一代找工作的掙扎,一昧想著,要是自己的小孩跟自己年輕時一樣努力就不會這樣子--這是狀況對年輕的一代來說絕對是多重壓迫。雖然本書作者並沒有特別著墨在階級上(甚至可以是當作完全沒有階級意識),但不論他的出身為何,試圖在這個現代日本社會養活自己、自立,壓力都強大到他身心很長一段時間都出了嚴重的狀況。
 
我想我的胃正在翻騰,現實是中產階級正在極速消失中,越來越多人正在掉出家庭的安全網之外(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仍然不完備)。
採取極度保護主義的父母們無法永遠保護他們的孩子,而孩子們,即使是嬰兒,也能對外面的現實世界直覺感到不安跟恐懼吧?更糟的是,這個社會覺得把各種帶著汙名的標籤(例如:尼特)貼上不合格的人,就像定義了問題之後,就沒有下文了。各種標準不合格的主角躲了起來,會覺得寂寞,可怕的是很多人應該也是如此感受,更別說是身在日本如此有禮又有距離的社會,高度個人主義化也代表支援網絡越來越弱,只剩下維持表面群體合諧的張力在維持社會功能。(台灣好像也越來越往這個方向走了),只剩下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直覺知道原生家庭已經各種愛莫能助,所以也只能自己長出一個策略去試圖活下去。
(我仍然愛家人,但是,現代的家庭在新自由主義的資本論述當道並強榨所有資源的社會中,已經是艘正在下沉的鐵達尼。與其期待跟財團站在一起的政府會去把救生艇準備好,不如趕快找一塊浮木,又或者乾脆祈禱浸在冰冷海水裡的死亡是快速又仁慈的。)
 
這本書裡的家人關係一直像個陰影壟罩著整本書,主角最後選擇跟媽媽借錢找應召姐姐抱自己,顯然家庭是補不住那個稱之為寂寞的大洞,而且,遲來的反叛期既然是好不容易計劃出來的存活策略。
我的想法是,Why not?
 
救贖是性?親密是一門高深溝通技巧,但學校不會教
主角對性的想法,可能原先預想它是一種救贖吧?
或者,是一種宣示自己脫離原生家庭或心裡那位「討好父母的小孩」的影響。
從主角剛開始的自我解析中,性是明顯被壓抑著。已經二十多歲,卻沒有性經驗,看到性這個字還會迴避:主角的身體成熟了,但是心靈一直沒有。她誠實地用類似告解的方式,承認自己是因為想當父母眼裡的乖孩子,一直迴避性這個議題。
(或者,承認這個社會神秘化了處女--乾淨天真乾淨的女體才是最高等級的想像,卻產出一群完全不懂生殖器官運作的沙豬跟自認身體很骯髒所以拒絕認識自己的傻女人,可怕的社會共業。請不要拉椅子坐下來謝謝。)
 
想被母親(年長女性)擁抱,自己模模糊糊地知道比較親近同性,喜歡女性的身體的慾望,卻又發現自己不足,不會照顧自己、穿有破洞的衣服、沒有維持整潔的身體--驚覺了原來從來沒有善待自己,才突然有了力氣去改變。
終於跨出去那一步,約了一個蕾絲邊應召姐姐進了Love Hotel,開始實戰才發現原來自己連走路都不會,真是尷尬。的確這本有描繪裸露的女體,但卻完全沒有性滿足,也很難有性愉悅,因為作者更多的是一個超級遲來的性覺醒經驗-像初生兒一樣。
意識到性跟幻想的落差,更因為從來沒有認識自己身體--對自身知識的超級缺乏,才發現性原來是一個需要高度溝通技巧的情緒勞動,才對自身的無知感到尷尬。
 
沒有擁抱回去,是一個笨拙的錯誤,不過,如果大家都能意識到:犯小錯無所謂,下次補救就好了。
我想他下次一定會記得抱回去的,and it will feel much better.
 
作者當然狠狠批判了教育系統完全沒有性跟親密關係這塊的知識,不過,裡面仍有些東西是我不希望是教科書的範本,不希望有標準答案存在。至於性幻想之所以愉悅,就是因為它是幻想--就像泡麵包的包裝一樣,不過如果需要每本同人誌都要標誌「跟實際會有落差」絕對會是Killjoy等級的災難。
 
Love is Never Free--Sex Work
作者起初想找尋的其實是免費的擁抱,也許那是一個美好的羅曼史想像--單偶愛情/婚姻裡面的擁抱(免費-無償,no strings attached),(當然現實狀況是就算有愛情也不一定會提供完全無償的抱抱)。
我更想指出的是現代社會裡面,仍然有人是因為各種條件弱勢到會被排除在單偶愛情/婚姻市場之外,他們的生理需求是被這群性工作者承接下來了。主角對自己的外在條件很自卑,當然算在這群弱勢裡面(雖然他絕對不是最慘的)--在文本中,不時看到她對自己的頭髮禿一塊非常害怕,甚至到會跟應召的姊姊道歉的地步。性工作者在這裡其實很窩心,在主角的觀察裡並沒有嫌棄她這個自認的缺點,不管是作為職業道德也好,或者就是惻隱之心也好,不愧是職業。
 
不要怕不孝,逃跑吧!(但,你的內褲掉了!)
 
這本書結局是主角在這個社會、家庭多重壓迫的情境中,切斷了原生家庭的影響(那個內心要討好父母的小孩),整理好了衣物,逃離了家庭。
把自己這次發表的故事,跟眾人對自己作品的回應當作「甘蜜」(在這本的脈絡裡是指活下去的理由/勇氣),也許此時主角才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終於找到歸處--一個能容納他、並視他為成人的社群,而他應該也能繼續以這個當作甘密,努力活下去。我剛開始寫這個感想的時候其實有點悲觀,畢竟她敘述的情境壓迫力道到非常大,大家應該多少都有切身之痛。
 
但是,後來想通了作者的後日談,反而開始樂觀了起來。
因為主角要加入這個社群需要的是拋下自己的羞恥心,決定以後畫的內容都是以有趣為主,才不管會不會被親戚看到,他終於拋棄的羞恥心就跟那條逃離家中無意間掉落在身後的內褲一樣......
是一條可愛、但是也許我們都不需要的內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reviews
    全站熱搜

    アリ | 里三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